最新通报!居民网购进口冷链食品处罚被撤销

2020-12-14 10:04:24

越是特殊时期,越是考验公共部门的法治素养。打好疫情防控这场“持久战”,也必须答好这道法治测试题。

针对近期“24户居民采购进口冷链食品被处罚”一事,12月12日,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政府网站发布了后续处置情况的通报。通报指出,对这24户居民的处理不当,深表歉意。对个人所作行政处罚,包括200元罚款予以撤销。

根据此前通报,这24户居民网购的同批次进口肉品被检测出核酸阳性。发现情况后,当地随后开启了样本采集、检测、封存销毁等工作。至此,可以说完全是一种正常操作。但对购买肉品的居民进行处罚,则让人大感意外。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网购不过是一种正常的消费行为,居民买到可能存在问题的肉品,本身就是受害者,追责的板子怎么也不该打到消费者的身上。舆论曝光后,当地撤销处罚决定并表达歉意,这算得上是“知错能改”。

不过,个案基本化解后,此事也应该让社会对于防疫过程中的一些“土办法”,或者说有违法律规定的做法,存有更多警惕。比如,这个事之所以罚到了24户居民的头上,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当地此前发布通告,要求“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采购、储存和销售进口冷冻肉品和海鲜产品”。

关于接下来是否还执行该政策,黄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在接受采访时回应称,“我们跟着省市里面的政策来。”

不过,具体将会怎么做,不妨及时向社会给出明示,避免此事给当地居民带来“后遗症”。关于进口冷链食品上市销售的条件,国家层面和多个地方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并未一刀切实施全盘禁止。比如国务院发文要求,市场监管部门要督促市场开办者、食品生产经营者索取消毒单位出具的进口冷链食品货物业经消毒的证明,凡是不能提供消毒证明的,一律不能上市销售。可见,符合条件的仍可以上市。

至于黄州区要求“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采购、储存和销售进口冷冻肉品和海鲜产品”的政策到底有何依据,是如何出炉的,也应该向社会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据报道,有被罚的居民反映,做了核酸检测的第二天,其一家接触“问题”肉品的消息就被公布到孩子幼儿园和自己工作单位,“最后搞到学校打电话过来,村里的人见了我们像见了鬼一样,我和我老婆是同一个单位的,单位打电话叫我夫妻俩写辞职报告,这对我们的伤害多大。”目前,当地已经和其工作单位进行了沟通,企业负责人承诺,不会因此事影响他的工作岗位;14天的隔离期,单位发放基本工资。

这种善后是必须的,但购买到“问题”肉品的相关居民信息到底是如何被知道的,这是否符合防疫规定,也有必要进行后续的追问。要知道,涉及防疫需要的个人信息到底如何公开,相关法律法规有着统一要求,如果个人信息涉嫌泄露,则超出了防疫需要和个人隐私保护的边界。在疫情防控最紧张的时候,这条底线都必须遵守,现在更不能不讲规则和底线。

疫情防控已经持续了近一年时间,社会防疫应对理当更从容,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理应更科学,相应地,对于不符合规定乃至有违法之嫌的粗暴做法的容忍度,理当更低。无规矩不成方圆,把疫情防控比作是一场“持久战”,它应该让人记住的不只是“战争”的严峻性,也更应该有“战场无儿戏”的严肃性。而这份严肃性的保障,最起码的要求便是遵守规则、恪守法律,不容“法外”施策。

越是特殊时期,越是考验公共部门的法治素养。打好疫情防控这场“持久战”,也必须答好这道法治测试题。(闵萧)

关键词: 进口冷链食品